——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一级发行:环比减少4月下半月,商业银行发行3只次级债券,均为永续债,总规模240亿元,较上一统计周期减少565亿元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发行20亿元永续债,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00亿元永续债,农村商业银行发行20亿元永续债二手交易:换手率上升4月半,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成交总额3951.6亿元其中,二级资本债券成交2302.8亿元,较上一统计周期减少60.4亿元,永续债成交1643.4亿元,较上一统计周期减少48.6亿元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收益率整体变化不大,日均换手率有所上升蔓延趋势:整体收窄4月下半月,次级债券与CDB利差收窄,高等级次级债券与普通金融债券利差收窄,中低等级债券利差整体扩大永久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之间的利差继续扩大其他资本补充工具:4月16日至4月30日,发行4期证券公司次级债券,总规模100亿元,较上一统计周期减少10亿元,无新发行的保险资金补充债券日前,险资补充债券,券商次级债券,二级资本债券二级利差分别为0.85%,0.88%,0.66%,较4月15日分别上行0.7BP,下行2.5BP,上行0.8BP相比而言,前两周,AAA级证券次级债平均利差比保险资本补充债高2.7BP,比二级资本债高22.4BP
4月29日,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具有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非资本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2021年10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协助落实G20领导人峰会批准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国际监管规则。随着上市银行年报的陆续公布,我们将重点关注新规出台后国内重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的变化,观察资本补充工具的投资机会。中国TLAC的监管框架和主要内容。2021年10月29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建立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要求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初达到16%,2028年初达到18%,杠杆率2025年初达到6%,2028年初达到75%。同时还应满足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附加资本等缓冲资本的监管要求。《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具有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非资本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定义,偿还顺序,损失吸收方式等方面明确了TLAC非资本债券的核心要素。相关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超过2万亿元。目前相关银行的TLAC缺口约为8万亿元,2025年前缺口可能扩大至2万亿元。银行和标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都有望在未来纳入G-SIBs。这些银行的资本补充需求将继续上升,资本补充需求可能扩大至3万亿元。相关银行达标压力推动二级资本债券供给。目前,相关银行的监管要求与TLAC的风险加权比率仍有一定差距。发行资本工具和TLAC的非资本债务工具将是补充TLAC的主要方式。后者可能成本更低,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实践,仍主要依靠次级债工具。次级银行债券主要包括二级资本债券和永续债券,其中二级资本债券占比更高。从内部来看,二级资本债券主要由国有银行发行,其中工行存量最大。当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大时,次级债净融资往往会增加。《办法》颁布后,相关银行补充资本压力加大,二级资本工具发行规模和数量呈增长趋势。参考海外经验,未来相关银行还将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补充存款保险基金等方式达到监管标准。影响资本工具需求方的因素。相对配置价值和资产短缺:根据EVA计算结果,目前一年期二级资本债收益率较低,但五年期中低评级产品的配置价值超过同期限的地方债,国家开发银行债和企业债。后续的资产荒现象可能会持续,相应金融机构对资本债的配置需求也会维持。事件驱动的投资者偏好变化:同行业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会对资本工具产生影响;监管收紧也会降低投资者的配置需求,推高合格资本工具和债券的利差;未来资管会计新规正式征求意见稿大概率维持摊余成本法估值的限制,将进一步约束银行理财配置次级债。补充资本建议及投资策略:未来TLAC债务工具的发行将增加,不同机构可根据收益目标追求超额溢价或博弈资本收益。后续可关注四大行非资本TLAC工具的发行情况。考虑到未来资本补充工具供给相对刚性,需要结合利率中枢水平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配置或交易。高资质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到期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低资质银行处于高位,利差分化明显。年初以来,二级资本债利差有所回升,其中长期优质债券表现较为明显,提供了投资机会。后续大型银行将有序降低拨备率,短期内资本补充需求可能减弱。与此同时,RRR降息预计将带来高质量资本补充债券的新一轮牛市。综上所述,目前长期限,高评级的二级资本债投资机会很大,利差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考虑到赎回不确定下的流动性准备金需求,建议采取哑铃型策略,兼顾收益和波动。随着下半年信用展期进程的加快,以及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的加大,二级资本债的信用利差可能会显著上升,可以考虑适当的信用下沉和杠杆票息策略来获取更高收益。风险因素: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当地疫情反复导致银行经营环境恶化,导致不兑付或减记事件。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