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驻足处 精神永流传——中北大学青年学子深情讲述遵义军民鱼水情

来源:中国新闻报道作者:吴起发布时间:2025-04-17 10:55   会员投稿阅读量:19643   

赤水河畔,娄山关下。1935年那个寒意料峭的冬日,一支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队伍踏入黔北大地,开启了中国革命最壮丽的转折篇章。为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鲜活如昨,中北大学创想智造志愿服务队志愿宣讲团于近日深入学生当中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以青年视角重现红军进入遵义时的动人场景,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青春心房中复燃。

红军驻足处 精神永流传——中北大学青年学子深情讲述遵义军民鱼水情

活动筹备阶段,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2020242班杨文韬带领团队成员扎入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他们逐字研读《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纪实》,剖析《遵义会议文献汇编》中的电报手稿,反复推敲红军入遵时军民互动的细节。在模拟历史场景的沙盘推演中,青年学子们还原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宁可露宿街头,绝不打扰百姓"的铁律,"打土豪、分田地"时群众自发送来的草鞋鸡蛋,这些生动细节逐渐构筑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宣讲现场,杨文韬同学身着红色国家级志愿服务马甲,以时间为轴徐徐展开历史画卷。为了增强宣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团队成员们精心设计了多种宣讲形式,包括PPT展示、视频播放、现场互动问答等。当讲述到红军战士用最后的干粮换取百姓半条棉被时,他激动的向同学们讲述:"这就是我们的队伍!他们用血肉之躯焐热了群众的心,也焐热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同学们都被这慷慨激昂的演讲所感动,一瞬间仿佛有了与革命前辈们的情感共鸣。这种代际记忆的碰撞,让历史的回响穿透岁月尘埃。

红军驻足处 精神永流传——中北大学青年学子深情讲述遵义军民鱼水情

互动展区,团队创新设计的"记忆拼图"引人驻足。同学们将零散的历史照片拼凑完整,重现红军与人民群众的温馨画面。在"红色家书"朗读角,同学们用稚嫩声音读出战士们写给母亲的诀别信,志愿者们则分享着父辈珍藏的长征口述史。这种跨越年龄层的共情体验,让革命传统教育有了温度与质感。

"当我在台上复述先辈们的故事,仿佛能触摸到那代人滚烫的信仰。"活动结束后,杨文韬同学在宣讲记录中写道。他收集的同学们的反馈显示,超过85%的参与者表示重新认识了"鱼水情"的深沉内涵。同时志愿服务指导老师感慨:"青年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青春密码。"

红军驻足处 精神永流传——中北大学青年学子深情讲述遵义军民鱼水情

志愿服务宣讲的最后,杨文韬同学以一名大三学长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其中,“新能源车”赛道就是以“重温红军长征路”为主题展开的一场当代科技创新和传统红色文化结合的赛事。它提供给大学生在亲自实践操作过程中深刻理解长征精神、遵义精神以及当代生活来之不易等一系列核心内涵的平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神接力正汇聚成时代强音。在青年志愿者的接力传承中,遵义那座城、那支队伍、那种精神,正化作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

红军驻足处 精神永流传——中北大学青年学子深情讲述遵义军民鱼水情

志愿宣讲团队的成员们也在活动中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宣讲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杨文韬同学表示:“今天能够站在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舞台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遵义会议精神,我感到万分荣幸。今后,我将继续投身于红色传统文化的宣讲事业,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当代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作,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 淬锋科技团队创新刀具系统,助力制造强国战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