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朱锐(右)用裂隙灯为患者检查眼底
“眼底好比相机的底片,是眼球最复杂的部位,病症多样。但越有挑战性,我就越想钻进去,为患者想办法。”聊起主攻这一领域的初衷,东南眼科医院眼底病眼外伤二科主任朱锐笑着对记者说。这名“80后”主任医师,已在眼底病诊疗领域深耕20余年,擅长运用药物、眼底激光、玻璃体注药等技术治疗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葡萄膜炎等眼底疾病,为许多绝望的患者守住了“光明”。
从8岁儿童到22岁青年:
一路向阳成长
“朱医生,我儿子两眼突然又红又痛,看不清楚,不知是什么原因?”十多年前的诊室里,一名母亲带着8岁男孩匆匆赶来,男孩疼得不住揉眼,小脸上满是痛苦。朱锐立即通过相关检查,做出诊断:这是一种难缠的眼部炎症——葡萄膜炎。
葡萄膜作为眼球壁的中层组织,涵盖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其炎症多由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发。“这种病的治疗按发病部位而有所区别,前段炎症靠眼药水就能控制,后段炎症得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等方法治疗。拖延治疗,可能导致瞳孔粘连,严重的还可能致盲。”朱锐迅速制定针对性方案,男孩的炎症很快得到控制。
葡萄膜炎的“难缠”之处,在于它容易反复发作。于是,从小学到大学,男孩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朱锐的诊室复查。若有复发,朱锐就根据当下情况给予治疗,像守护幼苗般细致地呵护他的视力。
如今,当年的男孩已长成22岁的青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IT从业者。虽然仍需定期复查,但他的视力始终稳定在1.0,工作生活不受影响。
“看着他的视力依然保持良好,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这段从童年延续至成年的守护,成了朱锐诊疗生涯中一份温暖的惦念。
从耄耋之年到百岁之期:
晚年过得有滋味
“看东西直的变弯,像从哈哈镜里看,中间还挡着黑影——这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典型表现。”朱锐曾接诊过一名103岁的老伯,他得的就是这种病。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高发的眼底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视网膜上负责中心视力和精细视物的黄斑区,分干性和湿性两类。这名老伯在80多岁首次就诊,朱锐通过眼底照相和OCT检查,发现其眼底有新生血管出血、渗出,确诊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早年这病没特效药,后来有了针对性药物,能通过眼内注射控制病情。”朱锐说,十余年间老人双眼共注射30多次,视力维持在0.1左右。
“0.1看似不高,但对老人而言,能看清亲人、凑近读报,生活就有了滋味。
从视物模糊到眼睛清亮:
健康稳步回归
“我们常说‘眼底照一照,疾病早知道’,这话一点不假。”朱锐说,眼底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到血管的部位。她接诊的患者中,不少人因视力模糊来就诊,一查眼底,竟连带查出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红斑狼疮等全身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
27岁的林小姐就是这样查出高血脂的。她平日里爱喝奶茶、吃油炸食品。就诊前很长一段时间,她总觉得眼前像蒙了层薄雾,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于是来到东南眼科医院就诊。
朱锐用眼底镜检查时,清晰地看到林小姐被放大的视网膜血管网络:那一条条本该鲜红的血管,竟都成了乳白色。“你查过血脂吗?”朱锐问道。林小姐有些发懵,她这两年仗着年轻胡吃海喝,体重飙到80多公斤。
经检查,林小姐的甘油三酯严重超标,被确诊为视网膜脂血症。“视网膜血管内的血液中甘油三酯等脂质浓度过高时,血浆呈现浑浊状,进而使视网膜血管外观呈现出特殊的乳白色。”朱锐解释道。
之后的日子里,林小姐戒掉了奶茶和高热量食物,按时服用降脂药,并努力减肥。数月后复查,她盯着屏幕惊喜地发现:那些乳白色的血管已悄然转红,恢复了生机。“你瞧,管住嘴,眼睛都清亮了!”朱锐笑着说。
研读中英文期刊、参加国际会议……朱锐早在5年前就已获评主任医师,却始终在精进技术的路上不停步。“评职称有尽头,但追求技术没有。何况眼底病的理念和技术更新快,不持续学习就会落后。”朱锐希望,每一名眼底病患者都能得到精准治疗,她也会为了这份理想一直努力,做一名“光明”守护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