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中新社记者 深圳特稿|
“序言:当人工智能成为城市竞速的新赛道,深圳的硬实力正被杭州的生态与氛围悄然超越,深圳必须做出改变了!”
在刚刚过去的5月8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AI企业在深圳发布了一款“企业AI智能体平台”QIAI,悄然上线。这并非某个大模型的突破,也不是又一个亿级融资的喧嚣,而是一个现实得几乎冷静的动作:一款真正为中小企业设计的AI系统,用插件化方式让企业“像装APP一样用AI”。
它不是站在“卷参数”“堆算力”的高地上,而是扎根在深圳最典型的产业土壤——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运营现场。这款产品本不该引发多大波澜。但真正值得警醒的是:它是少数几个从深圳发芽、却极可能被别的城市“接走”的AI初创项目之一。
因为,在支持“中小创新种子”这件事上,深圳已经慢了。
深圳有土壤,却没有养分
没人会否认深圳是中国最有创新基因的城市之一。但这座城市最擅长的,是工程逻辑、效率逻辑、市场逻辑。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造出手机、造出芯片、造出车,却往往不太擅长“养一个创业生态”。而AI时代的核心,恰恰需要养种子。杭州为什么能在过去三年迅速跑出AI中小创新企业集群?不是靠补贴数额,而是靠“主动识别 + 早期接住 + 系统协同”的机制:
项目还未盈利,已有政府牵线试点资源;
技术尚未稳定,已有数据接口开放测试;
团队还没融资,就能进入初创服务绿道。
而深圳呢?对早期项目仍存在“结果导向+风险规避”的保守思维。你要融资、你要营收、你要落地客户,政府才肯“考虑给予支持”。这种“等你长大再来”的模式,正在错失一批深圳自己生出来的好苗子。
QIAI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它从0到1完全诞生于深圳,从公开新闻看到,他们第一个和政府合作的项目是贵州省投资促进局,规格很高,可惜不是深圳政府,这就是一个尴尬的现状,深圳诞生的企业却不得不去争取外地政府的数据资源对接打响政府案例的头个产品。一个真正落地的AI产品,反而在自己城市得不到足够响应和数据,去反求贵州,这就是深圳在AI新周期里的政府支持生态的结构性短板。
(深圳诞生的QIAI平台官方网站图)
别再观望了,深圳应立即启动中小AI项目专项扶持机制
今天的QIAI,也许只是一个平台;但明天的QIAI,可能就是一个本地开发者生态的根基,是一个企业AI服务的全栈场景,是一个新时代的“AI版用友软件”——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它能否活下去、壮大起来的前提之上。这不是某一个产品的命运问题,而是整个深圳下一轮技术周期能否握住主动权的问题。
笔者在这里建议深圳现在必须做三件事:
启动专项“AI初创企业支持基金”:专门针对无大厂背景、早期阶段、场景落地为导向的中小团队。无需繁琐审批,按“进阶式释放”机制逐轮支持,扶上马、送一程。
设立“中小AI应用试点窗口计划”:政府牵头,联合国资平台、产业园区、协会资源,为QIAI这样的中小AI产品开放真实企业试用场景,快速验证、快速优化、快速传播。
建立“AI种子项目绿色通道”:简化注册、测试、数据接入、模型训练政策流程,对“非重资产、非融资型”的中轻量AI创业项目,提供不设限的政策和数据支持机制。
这不是多做了,而是过去欠下的,现在必须还上。
深圳不能只做“制造”,还要学会“孵化”
深圳的惯性思维是产业规模与出口导向,而AI时代拼的不是规模,而是生态。拼的不是谁算得快,而是谁敢在最早期下场支持小到几个人的小团队、还没产品的创意雏形、还未盈利的插件试水。杭州的优势从来不是光环,而是机制;深圳的劣势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行动慢半拍。QIAI这一类型的很多AI初创企业不该是深圳的意外,而应该是深圳的标志。如果现在不行动,不为这类项目在政策、资源、资金上全力兜底,未来这类项目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在杭州、上海、合肥、苏州甚至成都“开花结果”。
如果说过去的深圳靠“制造速度”赢得世界目光,那么下一个时代的深圳,则必须靠“生态耐心”守住创新根基。AI不是硬件的延续,而是认知模式的重构,它要求的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是制度的前瞻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如今,像QIAI这样的企业——技术不依赖大厂,模式不靠平台赋能,却扎根真实场景,用最低门槛连接最广泛的中小企业群体,这种“轻量化AI创业”恰恰是全球AI落地趋势的主流。它不是科研项目的附庸,也不是政策招商的装点门面,而是最贴近产业肌理的创新试验田。如果深圳仍旧停留在“扶龙头、看估值”的旧式思维里,不愿也不敢在早期下场为这些种子保温、供氧、育苗,那最终被播种在其他城市的“QIAI们”,将反过来构筑下一座AI之城的护城河——而深圳,只会在AI版图中留下越来越多的擦肩而过。
深圳 是时候在AI时代做出改变了!
结语:过去四十年,深圳赢在“敢闯敢试”;现在的AI时代,深圳能否再赢一轮,取决于它是否敢对“小的”“新的”“弱的”主动施以援手。当QIAI点燃了深圳AI领域初创氛围的火星,深圳,政府不能只是围观。是时候,亲手加油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