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融合与育人生态重构: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新闻报道作者:宋玉发布时间:2025-09-11 14:55   会员投稿阅读量:9377   

在“大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背景下,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交往的核心场域,其育人价值被重新定义。传统学生社区多以“住宿管理”为核心功能,存在物理空间分散、功能边界清晰、育人主体孤立等问题,导致育人链条断裂。而“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打破空间壁垒、整合育人资源、重构互动关系,实现了“空间融合”与“育人生态重构”的双重突破,成为破解高校育人碎片化难题的关键载体。

一、传统学生社区的育人短板:空间割裂下的育人困境

传统学生社区的设计逻辑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将学生的“住宿、学习、服务、活动”分散在不同空间,这种空间布局直接导致育人生态的碎片化,具体表现为三大短板。其一,物理空间割裂导致育人场景“断层”。传统模式下,学生在宿舍仅完成“休息”功能,若需寻求学业辅导需前往教学楼、咨询生活服务需前往行政楼、参与思政活动需前往礼堂,空间的分散性使得育人场景难以衔接。其二,功能空间单一限制育人维度“拓展”。多数传统学生社区仅具备“住宿+基础服务”功能,缺乏“学习研讨、实践体验、思政浸润”等育人功能载体。宿舍楼道沦为“通行空间”,社区公共区域仅用于“临时活动”,无法承载“课程延伸、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复合育人需求。其三,关系空间孤立造成育人主体“失联”。传统社区的育人主体以“辅导员+后勤人员”为主,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后勤人员、校外资源极少参与社区育人,形成“辅导员单打独斗、其他主体缺位”的局面。

二、空间融合的三重维度:一站式学生社区重构育人生态的核心逻辑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空间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将“物理空间、功能空间、关系空间”融为一体,重构“处处可育人、时时能育人、人人皆育人”的育人生态,其重构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物理空间融合。一站式学生社区以“学生为中心”重构物理空间,将“住宿单元、服务窗口、学习空间、活动场地”整合为“社区综合体”。例如,部分高校在宿舍楼下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事务办理、生活服务”等功能;在社区内打造“共享研讨室、实践工坊、红色文化角、休闲阅读区”,实现“住宿-学习-服务-活动”的空间无缝衔接。这种布局让学生在“10分钟”的范围内即可获得多元资源,育人场景从“课堂”延伸至“社区日常”。其二,功能空间融合。一站式学生社区突破“住宿”的单一功能定位,构建“生活服务+学业支持+思政浸润+实践锻炼”的复合功能体系,实现“功能叠加即育人延伸”。其三,关系空间融合。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空间聚集”打破育人主体的身份壁垒,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后勤人员+校外导师+学生骨干”的多元互动网络。一方面,推动“校内主体下沉社区”:辅导员入驻社区办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驻点、预约”形式参与社区育人。另一方面,链接“校外资源进社区”:邀请校友、企业导师、社区工作者、红色基地讲解员走进社区,通过“分享会、实践指导、线上连线”等形式,搭建“校园-社会”的育人桥梁。这种关系融合让育人主体从“单一角色”变为“多元伙伴”,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空间融合为育人生态重构提供了基础,而要实现“协同育人”的长效性,需从“组织、资源、流程”三个层面构建系统化机制。

其一,建立“校级统筹+社区落地”的管理体系。避免“多头管理、责任分散”,需构建“校级领导小组-社区管理中心-楼栋育人小组-楼层网格员”的四级组织架构。校级层面由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勤管理处、二级学院联合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资源分配、政策制定、考核评价;社区层面设立“管理中心”,由学工部牵头,整合辅导员、行政人员、教师代表组成,负责社区日常运营与需求对接;楼栋层面组建“育人小组”,由辅导员、驻楼教师、宿管、学生骨干构成,负责具体育人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明确各主体职责:教务处负责协调教师驻社区的教学工作量认定,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政资源的社区融入,后勤处负责社区空间维护与服务保障,二级学院负责专业资源与学生需求的对接,通过“责任清单”确保协同落地。

其二,构建“校内整合+校外链接”的资源库。资源协同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支撑,需建立“动态更新、供需匹配”的社区育人资源库。在校内资源整合方面,梳理“思政资源”如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材、理论学习资料、“专业资源”如专业课教师、实验设备、科研项目、“服务资源”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后勤服务团队,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系统自动匹配数学专业驻社区教师;在外部资源链接方面,与红色基地、企业、社区、乡村建立“社区育人合作基地”,将“红色教育资源、行业实践资源、基层治理经验”转化为社区育人内容,例如与本地革命纪念馆合作开发“社区红色微党课”,与科技企业共建“社区创新实践工坊”,形成“校内资源保基础、校外资源拓维度”的资源协同格局。

其三,形成“需求响应-活动实施-效果反馈”的闭环。协同育人的实效需通过“流程闭环”保障,避免“活动流于形式”。首先,建立“需求收集”机制:通过“社区座谈会、线上问卷、楼栋走访”等形式,定期收集学生在“学业、思想、生活、实践”方面的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其次,完善“活动实施”机制:由社区管理中心根据需求清单,协调相关育人主体设计活动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实施形式”,例如针对“学生就业焦虑”需求,联合就业指导中心、专业课教师、企业HR开展“简历指导+行业分享+模拟面试”系列活动;最后,构建“效果反馈”机制:通过“活动评价问卷、学生访谈、行为跟踪”等方式,评估育人活动的成效,例如调研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振兴实践”后,对“专业价值、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变化,并根据反馈优化后续活动设计,形成“需求-实施-反馈-优化”的闭环,确保协同育人持续适配学生需求。(董迪瑶,西安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 从再融资到战略扩张——腾讯为何此刻重启点心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