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实践团莆田涵江行:甲子薪火相传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新闻报道作者:聂荌发布时间:2025-07-25 18:22   会员投稿阅读量:15395   

(通讯员游桂婷)六十载风雨兼程,初心不改;新征程使命在肩,青春接力。7月18日,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实践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谢联辉教授的带领下,走进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通过科技助农、文化兴村、教育扶智三个维度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让“漏头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闽中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重访初心地:甲子薪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7月18日,谢联辉院士带领师生们回到了“漏头经验”的产生地--梧塘镇漏头村。漫步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厝,院士停在曾经耕耘过的田野边,向青年学子们讲述“漏头经验”的核心:“科技创新要脚踏实地,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当天,谢联辉院士为师生和当地民众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党委与梧塘镇党委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将在“党建+科技”融合、“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开展合作,为科技兴农提供制度保障。随后,学院的关雄教授、肖顺教授为百余名果农进行了病虫害防治培训,并发放了图文版《防治历》和“博士医生农技服务卡”,把专家的技术送到了农民手中。

图为谢联辉院士带领实践队重访考察漏头村。薛煜凡供图

图为实践队专访谢联辉院士。薛煜凡供图

青春力量:科技赋能破解产业难题

7月19日至21日,实践团秉持实干与创新精神,深入一线,为乡村发展助力。

在田间,实践团成员化身“农医生”。他们采用随机取样法,对荔枝毛毡病、枇杷裂皮病进行系统调查,同时检测土壤的pH值和湿度,建立病害与环境的关联数据库。针对土壤酸化、农药滥用等问题,现场给出改良方案,并发放了300多册《绿色防治历》,让绿色种植技术走进农户。此外,他们还前往省级农业物联网基地,学习水肥一体化灌溉和智能气象监测技术,探索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在乡村里,实践团成员又成了“设计师”和“链接者”。他们考察漏头村的古厝和梯田,设计出荔枝、八卦村特色IP及相关文创产品,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他们还走进涵江电商产业园,研究“农户+合作社+平台”的产销模式,助力荔枝、枇杷等鲜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

图为实践队进行病虫害调查。薛煜凡供图

薪火传承:使命在田野与心田间传递

7月22日,实践团的活动从田野延伸到了课堂和历史记忆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在梧塘镇卓悦学校,实践团成员为30名青少年带来了生动的自然课。通过观察活体昆虫标本、拼接立体模型和制作糖画等活动,向孩子们讲解“虫与农”的关系,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此行,实践团成员还拜访了86岁的“漏头经验”见证者许文坤老先生。老人抚摸着当年为谢联辉院士刻制的印章,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他们住我隔壁,既是朋友,也是战友。”泛黄的农书和老人自学的刻章技艺,都体现了老一辈人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实践团通过这些活动,将“漏头精神”传承下去。

图为实践队开展昆虫科普课堂。薛煜凡供图

图为服务团拜访“漏头经验”亲历者许老先生。薛煜凡供图

躬身实践:在振兴路上书写青春篇章

“薪火传耕”团队遵循谢联辉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教导,在近一周的实践中,通过科技进村、文创入户、科普入心等多种方式,构建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全链条。

这一链条是精神的传承:从院士在田野中的示范引领,到青年学子科技助农的实际行动,再到为乡村少年进行科学启蒙,三代农科人在闽中大地传递着对农业的热爱与智慧。这一链条也是各方力量的融合:通过党建共建筑牢组织基础,运用数字技术强化产业发展,借助文旅创意激活文化价值,依靠科普教育培养人才,多方面共同发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十年前,“漏头经验”如星星之火,照亮了当地的乡村发展之路;六十年后的今天,新一代农科学子用青春智慧为其增添新的活力。这传承不息的“薪火”,必将在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进程中,燃烧得更加旺盛,为乡村振兴照亮前路。

图为实践队合照。薛煜凡供图

文:游桂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 横竖间的精神灯塔:书法家张建威以笔墨传承红色精神

标签